目录

巴东

目录

故乡于我,是温湿的巢穴

今天要说的,可能不仅仅是故乡。

9.24从珠海踏上回家的旅途。想不出请假理由,加上懒得找班主任签字,索性没请假直接跑了。从学校到家里,2小时大巴+19小时火车+3小时大巴。
去这么远的地方念书,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。当初填志愿,征求我两个堂哥的意见,一个在北京,一个在广州,他们都建议首选北上广,其次武汉。其实我当时觉得学校的名气是排在地域前的。然后稀里糊涂地就填了暨大,然后暨大就稀里糊涂地录了我。住在小城里对大城市自然有向往,巴东是座山城,相比之下交通挺不便的,在小城生活视野思维就容易局限,就如同井底之蛙。有时候看空间动态,看那些继续在恩施读书的同学,偶尔会有一种同情之感,若是当初努力一点,就不至于像父辈们一样,被大山给困住。这很主观,而且也有虚荣心在作祟,因为我可能已是逃出来的人。还有个原因是父母给的,当初太想逃离他们了,想离他们越远越好,可能是小时候他们给的自由不是那么的多,加上很天真传统的思想:“好男儿志在远方”?现在好很多了,偶尔还会想念家人。

每次去火车站都会感慨:中国人是真的多。人太多了,就算不是节假日高峰期,还是会有人跟你一样,因为各种各样的事,从同一起点去往同一目的地。偶尔会冒出一个念头:今天周一是工作日,出行的人应该不多吧。结果就是那些跟你一样的人一起挤入同一辆车。坐火车的时候还会有感慨,就像我除非特殊情况永远不会尝试硬座和长途大巴(特远的那种)一样,也会有人除非特殊情况永远不会尝试硬卧吧,这种时候就越发能体会到阶级的存在。今天有个高三的网友问我:你是大学生吗?在哪个大学?我如实回答,对方竟然感慨:本科诶!好厉害!面对这反应,我心里挺复杂的,我印象中,基本没有人会强调本科这个词,因为太普通了。这大概是一层人跟另一层人接触的产生固有偏见和代沟。这些想法的产生的原因,一是人真的太多了,二是我的视野还是太狭隘。

回到家我问了老爸一个想了很久的问题:为啥当年不选择出去闯荡而继续留在县城里。因为我认为把自己的一生都囚禁在一个小城真的是没意思。老爸回答的也挺无奈的 ,也是两方面原因:一是当时的年代,老爸有机会拿到铁饭碗,可以安安稳稳的生活,再加上老爸也是出身农村,能在县城“当官”也算是很好了;二是老爸的自身的问题,性格比较保守,不敢冒险。其实想想也在情理之中,不问老爸我也知道答案,可就是想听他亲口跟我讲。可能老爸心里也有遗憾吧。

故乡是我温湿的巢穴,是这次回家最大的体会。家里真的真的实在是太安逸了,吃住不用愁,山区空气清新风景优美,每天还有嘛嘛做的好吃的饭菜,某些方面虽然跟在宿舍无差,但这种熟悉温暖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。咱一家三口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,平凡的日常大概就是最幸福的时光,说起来大概很矫情,但是有时候仔细仔细想想好好体会就是这样的!之所以说是巢穴,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是个好地方,让我的危机意识逐渐淡薄,因此在家里虚度的时候心很虚,最可怕的是自己也无法静下心来看书。我们县名叫巴东,从小对这个名字就很好奇,觉得很奇怪很生僻,怎么会取这种名,直到现在也会让我产生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。

最近在微博上刷到国庆期间陪伴考研党度过假期的就是书本,顿感自己是个假考研狗,每当被人问起考研准备的怎么样,我都会如是回答:我现在越看越绝望。的确是如此,浪费了太多时间,我的心态都崩了。回家各位亲戚朋友好像都对我给予厚望,每一句鼓励都使我的心微微一颤,而后又得知好多高中同学还有我的好基友都保研了,一种挫败感也油然而生。看来这个研是一定要去考上的了,而且最近也有了考文学硕士的想法,发觉自己终究还是喜欢写点啥,当然这是后话,先保证生存再说。有种想法,靠打代码吃饭(希望能吃上),写东西就作为兴趣吧。